在201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式上,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示了最新研发的\"惊雷\"系列导弹系统。这一新型导弹的亮相广东股票配资网,使中国在已经拥有\"红旗\"防空导弹、\"巨浪\"潜射导弹、\"东风\"弹道导弹、\"鹰击\"反舰导弹和\"空地\"导弹等完整导弹家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款具有战略意义的空基远程打击武器。
从战略层面来看,\"惊雷\"导弹的服役或许正是中国迟迟未推出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的重要原因。这反映出中美两国在远程打击体系构建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美国空军主要依赖B-2\"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实施远程打击,该机型凭借其卓越的隐身性能,能够穿透敌方防空网络进行纵深打击。然而,B-2的最大飞行速度仅为亚音速,在现代防空系统日益完善的今天,一旦被先进雷达系统发现并锁定,其生存能力将大打折扣。特别是在面对配备S-400等先进防空导弹系统时,这种非超音速隐身平台的作战效能将受到严重制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选择了一条更具成本效益和实战价值的发展道路。虽然轰-6N轰炸机源自苏联图-16的改进型号,但通过整合空射型远程弹道导弹系统,实现了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些导弹的射程可达5000-7000公里,使轰-6N无需冒险突入敌方防空圈,就能对全球范围内的战略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种作战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打击的突然性和生存性,更符合现代高强度对抗环境下的作战需求。
展开剩余69%轰-6N与远程弹道导弹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以导弹为核心\"的现代化作战理念。这种创新性的作战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轰炸机深入敌后所面临的高风险和高成本问题,转而依靠导弹的远程打击能力、高超音速突防能力来实现战略目标。这种\"以弹代机\"的作战思想,在确保打击效能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有人作战平台的风险系数,代表着未来远程打击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
\"惊雷\"导弹正是这一战略思想下的杰出产物。作为空基远程弹道导弹,它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导弹在大气层内飞行时会持续承受巨大的空气阻力,且阻力随速度提升呈几何级数增长。为增加射程就必须携带更多燃料,但这又会导致导弹重量增加,进而需要更强大的推进系统和更多燃料,形成恶性循环。虽然可以通过采用乘波体设计等先进气动布局来提升升阻比,或选择高空弹道以降低空气密度,但这些技术手段的效果都存在理论极限。即便是战略轰炸机,其有效载荷也无法与地面导弹发射车相比,因此长期以来,空射导弹的射程很难突破1000公里大关,美国最先进的JASSM-ER导弹就是典型例证。
美国其实也曾探索过空射弹道导弹技术。1974年7月,美国空军启动了\"空中机动发射可行性验证\"计划,使用C-5A\"银河\"战略运输机进行\"民兵\"-1洲际导弹的空射试验。该计划共进行了21次试验,包括两次模型弹空投和一次实弹点火飞行测试。但由于运输机平台机动性不足,导弹弹道过于固定易被拦截等原因,美军最终放弃了这一发展方向。
然而中国却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搭载\"惊雷\"导弹的轰-6N轰炸机或未来其他作战平台,可以在敌方防空圈外甚至公海上空悄无声息地发起攻击。这种作战模式使导弹的实际发射点大幅前移,极大压缩了防御方的预警时间。同样是5000公里射程,但从机动平台上发射的效果,就如同导弹从\"家门口\"袭来一般,留给防御方的反应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关键的是,轰炸机平台具备全方位发射能力,突防效能显著提升。它可以根据战场态势,选择敌方导弹防御系统的薄弱环节实施多方向打击。在发射卫星等特殊任务时,还能实现大范围轨道倾角覆盖,大幅拓宽发射窗口。这种作战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固定发射阵地带来的防御优势。空中平台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和隐蔽性,特别是战略轰炸机可实施长时间空中巡逻,在接到命令后立即发射导弹,这种攻击的突然性令防御方防不胜防。防御方很难判断空中巡逻的飞机是在执行威慑任务还是即将发动攻击,这种持续的心理压力本身就构成了强大的战略威慑。
据公开资料显示广东股票配资网,经过空中加油的轰-6N作战半径可达5000公里,配合射程5000-7000公里的\"惊雷\"导弹,意味着中国已具备对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全球战略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从这一战略角度来看,如果轰-20无法带来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都不会急于推出这款隐身战略轰炸机。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